南京外恩化工科技有限公司
    额外恩惠,亦重于山

过剩严重!化工行业进入通缩时代?

     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知,2023年5月份,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4.6%,为2016年2月以来最大降幅。环比下降0.9%,降幅已连续2个月扩大。截至5月,我国PPI同比已连续8个月负增长。

     而对于化工市场来说,危机显然更加严峻一些。受海外银行业风险发酵、美联储加息预期的传导,国际原油、煤炭、天然气等能源端价格持续下滑有所回落,石化产业链PPI也受到连累,5月石油开采(-2.1%)、石油加工(-3.3%)、化学原料制品(-2.0%)等石化产业链PPI环比下跌,化工企业盈利情况不容乐观。

     PPI数据的持续下滑,主因是下游价格跌幅超出上游大宗传导幅度,背后是我国工业品价格总体呈现下降趋势,反映了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不足和产能过剩的问题。化工行业更是如此,乙烯、丙烯、PVC、PTA、PP等多个细分领域已经出现了过剩的苗头,必须警惕风险出现。

      严重过剩的化工市场正在摧毁产业链发展,上下游效益两极分化并呈现出“冰火两重天”的局面。油气开采效益增幅明显,但是化工行业利润大幅下滑。供需失衡加剧之下,不少化工企业为了谋利陷入价格战怪圈。然而薄利却没有带来多销,国内下游市场恢复仍较缓慢,与此同时,近期上海港、宁波港、盐田港等港口爆出的“空箱堆港”奇闻也揭露出,出口外贸行业正在寒冬中挣扎。

      根据海关发布的数据,按照人民币计价,今年5月我国出口同比下降0.8%,按照美元计价,5月我国出口同比下降7.5%。全球经济疲软的大环境中,我国部分准备销往海外的化工品受限于存储时效和企业回本等问题,正在向内销转型。高产能、高产出,与下游需求疲软的强烈对比背后,是化工企业的销售屡屡受阻和频频降价,内外夹击推动大宗工业品出现“类通缩”特征,压力难以向下传导。

      为何化工行业对于“通缩”如此忌惮,那么通缩会带来什么影响?以美国为例,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刚刚破裂,大量的科技公司破产裁员,恐慌四处蔓延,经济异常萎靡。911事件之后,全球的资本夺路而逃,2001年美国经济遭遇重创,经济增长率下跌至1.0%,通缩降临。从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,美股纳斯达克损失了近80%的市值,微软跌掉了市值的63%,苹果则跌掉了81%,失业率一度高达6.0%,大量的中产白领失去了工作。


     日本也曾出现过通缩。1985-1989年,日本经济经历了泡沫经济形成、发展、最后破灭的过程。由于当时日本的金融政策较为宽松,在政策的支持下,房企的数量越来越多,房价也是迅速飙升,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,实业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少,实体经济逐渐“空心化”。

     面对虚假的繁荣,日本不得不主动戳破房地产泡沫,弃房价保汇率。此后日本的平均房价暴跌近70%,整个房地产市场集体“爆雷”,大量房产被银行回收,大量人群资不抵债面临失业,而后日本经济持续低迷,也被称为“失落的20年”。

     除了工业品价格下挫、楼市“爆雷”、经济“空心化”之外,通缩带来的还有人员失业和生育率下降。对于未来的不安以及不信任,导致日本的年轻一代丧失了与未来争斗的勇气。据日本官方发布的预测,预计在2053年,日本人口将跌破1亿,到2065年,日本人口将降至8800万,其中40%以上都是老年人。


日本、美国的通缩史也给国内企业敲响了警钟。如今,CPI、PPI数据严峻,主要原因在于投资陷入边际效瓶颈,以及内需和外需的不足,家庭债务确实出现了攀升等。近期中美关系的僵化和紧张,也导致中国出口到欧洲和美国的贸易单量不断减少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,通缩时代是否已经降临?
     从历史上看,中国出现了两轮通缩或者“类通缩”:一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(1997年-2002年),其间CPI、PPI负增长月份累计分别为39月、51月,最低值分别为-2.2%、-5.7%;二是2012年-2016年,其间PPI连续54个月为负,最低达-5.9%。如今的连续走低虽未超越前两次的数据,但仍让人胆战心惊。

    不难发现,大宗工业品价格下挫的同时,消费者的心态也在逐渐崩溃,多个行业爆雷的教训不该再次发生。如果社会长期通缩并带来低欲望时代,那么人口的躺平和工业的亏损将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常态。